《旃毛并咽之》文献考释与翻译解析
一、文本溯源与核心释义
《旃毛并咽之》出自先秦典籍《周礼·夏官·司弓》,原文记载为:
“旃毛,以金扬之,以和羽声”
其中“旃毛”指染有红黑色羽毛的弓饰,“并咽之”是古代祭祀时协调钟磬乐器的术语。
二、多版本翻译对照
译本来源 | 译文内容 | 注释要点 |
---|---|---|
《毛诗正义》 | “以旃毛和鸣乐器” | 强调祭祀仪式的音律配合 |
现代译本 | “用红黑羽毛调和钟磬之音” | 补充色彩与乐器细节 |
三、文化内涵分析
- 礼器象征:旃毛代表五行中的火与木属性
- 声学原理:通过羽毛振动调节声波频率
- 祭祀流程:作为"金鼓"乐部与"羽籥"乐部衔接环节
四、学术争议焦点
学界对"并咽之"存在两种解读:
- 乐器联动说(王文锦,2001)
- 声调过渡说(李零,2003)
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记载的“五声六律,七声音阶”理论为此提供佐证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北京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gwyexam.net/post-22892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