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古汉语拼音系统解析
历史发展脉络
中古汉语拼音系统历经三个阶段演变:
- 初唐时期(7-10世纪):以《切韵》为代表,建立韵书体系
- 宋元时期(11-14世纪):出现反切注音法
- 明清时期(15-19世纪):王应麟《三字经》等普及音韵知识
核心构成要素
音类 | 代表字 | 发音特征 |
---|---|---|
平声 | 东(dung)、阳(jang) | 声调平稳 |
仄声 | 支(tsi)、微(uei) | 声调起伏 |
应用场景
- 古籍整理:《全唐诗》标注反切注音
- 学术研究:《切韵考》(王力,1956)系统分析
- 现代应用:汉语拼音方案(1958)基础
重要文献
《广韵》陈彭孙注(1274)首次系统记录反切
《中原音韵》周德清编(元至元六年)创立北音系统
现代影响
汉语拼音方案(1958)继承中古发音框架
- 保留36个声母
- 21个韵母
- 四声调系统
注:中古汉语拼音研究需参考《汉语史稿》(吕叔湘,1981)等权威文献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北京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gwyexam.net/post-25620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