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石壕吏》文学解析
诗歌背景
《石壕吏》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(755年)安史之乱期间,杜甫亲历战乱时访问石壕村所见所闻而作。
内容解析
核心事件
- 官吏深夜强征壮丁
- 老翁被迫让出独子
- 老妇冒雨送别
艺术特色
手法 | 例证 | 效果 |
---|---|---|
白描手法 | "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" | 增强现场感 |
对比运用 | 官吏的"健儿何须怒" vs 百姓的"吏呼一何怒" | 凸显阶级矛盾 |
历史意义
诗歌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期间基层社会的苦难,其中"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"的细节描写,成为唐代社会矛盾的典型注脚。
文献记载
- 见《全唐诗》卷231
- 载于《中国文学史》(袁行霈主编)第七编
现实启示
通过"吏呼一何怒"的刻画,警示后人关注基层治理的合理性,避免滥用权力。
核心价值
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
现存最早白话诗
反映社会底层疾苦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北京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gwyexam.net/post-17168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