峥嵘岁月: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印记
一、峥嵘的历史演变
“峥嵘”一词最早见于《诗经·小雅》:"崧高维岳,骏极于天。四方攸同,皇王维桢。"其中"峥嵘"指山势高峻
1.1 古代用法
- 《楚辞·山鬼》:"若有人兮山之阿,披薜荔兮带女萝"(环境描写中的峥嵘意象)
- 《水经注》:"岷山峥嵘,导江水所出"(地理特征的直接记载)
1.2 近现代发展
时期 | 典型用法 |
---|---|
唐代 | 杜甫《望岳》:"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"(山势峥嵘) |
当代 | 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释义:"形容时间长久或事物发展艰难"(语义延伸) |
二、峥嵘的文化象征
2.1 时间维度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"峥嵘岁月三十秋"(时间跨度)
2.2 精神内涵
- 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"其辞直而文雅,其理正而辞谲"(峥嵘文风)
- 鲁迅《野草》:"地火在地下运行,奔突;熔岩一旦喷出,将烧尽一切野草"(峥嵘力量)
三、现代应用场景
3.1 历史研究
《秦汉史稿》指出:"峥嵘岁月多指动荡时期"(学术界定)
3.2 文学创作
- 茅盾《子夜》:"峥嵘的三十年代"(社会背景描写)
- 余秋雨《文化苦旅》:"峥嵘山川见证文明兴衰"(文化象征)
峥嵘二字承载着中华文明对时间与历史的独特认知,既可用于具象的山川描写,也可引申为对沧桑岁月的哲学思考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北京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gwyexam.net/post-18358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