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为与有为:以奋斗之姿书写时代答卷
一、可为:时代赋予的机遇与责任
《孟子》有言:"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"2021年全国甲卷命题"可为与有为",深刻揭示了当代青年在时代浪潮中的定位。
- 政策机遇:国家"十四五"规划明确青年发展赛道,2022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"聚天下英才而用之"
- 技术赋能:5G技术普及率已达78.6%(工信部2023年数据),人工智能创造新职业1.4亿岗位(人社部统计)
- 文化土壤:故宫文创年销售额突破15亿,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吸引3.6万青年参与
二、有为: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
维度 | 实践要求 | 典型案例 |
科技创新 | 解决"卡脖子"技术难题 | 90后团队研发国产光刻胶,突破7nm制程 |
乡村振兴 | 激活乡土内生动力 | 大学生返乡创办"共享菜园",带动2000户增收 |
文化传承 | 创新传播方式 | 00后UP主用说唱演绎《诗经》,播放量破亿 |
三、可为与有为的辩证统一
《论语》云:"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"在贵州"天眼"FAST工程中,28岁的工程师团队连续三年驻守喀斯特洼地,既把握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机遇(可为),更以"十年磨一剑"的坚守(有为),最终实现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建成。
当代青年当以"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"的胸怀,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。正如《周易》所言:"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"在可为的机遇中把握有为的方向,在有为的实践中创造新的可为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北京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gwyexam.net/post-3012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