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米的科学定义与标准化发展
1米的国际单位制定义
根据国际单位制(SI)标准,1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/299,792,458秒内传播的距离(国际度量衡委员会,2019)。该定义自1983年通过起,取代了以铂铱合金棒为基准的原始计量方式。
米的定义演变过程
- 1791年:法国首次采用"米"作为长度基准,定义为通过巴黎子午线测量的一千万分之一纬度。
- 1889年:国际米原器采用铂铱合金棒,保存在巴黎国际度量衡局
- 1960年:国际计量会议确立氦-86原子在放电状态下的红色谱线波长作为新基准
现代米的测量方法
测量方法 | 精度(相对不确定度) | 应用领域 |
---|---|---|
原子钟干涉法 | 10-18 | 高精度计量 |
法拉第-霍尔效应 | 10-16 | 工业标准 |
米的标准化应用
当前国际通用的米定义已实现全球统一,在以下领域发挥核心作用:
- 国际空间站对接精度控制(误差<0.1mm)
-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(GNSS)定位基准
- 精密制造业公差标准(IT6-IT8级)
国家标准文件
我国采用《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》(GB 3100-1993)作为法定计量依据,计量院定期开展米基准复现与比对工作。
参考文献:
1. 国际度量衡委员会. 米定义修订报告[R]. 巴黎: IMECC, 2019.
2.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. GB 3100-1993[S]. 北京: SAC, 1993.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北京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gwyexam.net/post-1651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