丛氏大宗祠建筑与家族文化考述
一、历史沿革
丛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),历时三十四年建成。据《丛氏宗谱》记载,初建时占地约2.3亩,后经民国二十三年(1934)、1988年两次修缮,现存建筑群占地约1.8亩。
二、建筑特色
1. 建筑布局
采用传统"四水归堂"格局,中轴对称布局包含:照壁1座,门厅3间,天井1处,正堂5间,厢房12间,后堂4间,配附属建筑8处。
2. 装饰艺术
- 砖雕:门楼照壁现存砖雕构件47块,主要题材包括
龙凤呈祥 、八仙过海 等吉祥图案 - 木雕:正堂梁枋间保留清代透雕牡丹纹饰12处,厅堂立柱阴刻卷草纹68条
- 石雕:影壁石浮雕麒麟送子场景,高1.2米,宽0.8米
3. 结构特点
构件名称 | 材质 | 规格 | 数量 |
---|---|---|---|
青石基础 | 花岗岩 | 深1.5米,宽0.6米 | 36块 |
穿斗式梁架 | 杉木 | 跨度9.6米 | 主梁2根 |
三、家族文化
1. 宗族教育
大宗祠内设"敬典堂",现存清代《丛氏家训》碑刻1通,全文428字,强调
2. 历史事件
- 民国二十六年(1937)秋,曾作为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临时办公场所
- 1986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
四、保护现状
现存建筑中,主体结构完整度达
参考文献:《中国宗祠建筑研究》 王振华 著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北京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gwyexam.net/post-23933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